青岛海硕环保
位置:新闻资讯 > 文章正文

热点 | 生活垃圾分类将是中国社区自治肌理形成的“敲门砖”,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逐步显效。

发表时间: 2017-12-26  来源: 固废观察

上海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2011年在杨浦区启动后,已经经历了六年多的探索,然而时至今日,效果仍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。更有调查指出,上海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。   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,政府部门、社会多方力量都在努力,其中,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。据不完全统计,上海目前有20多个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。   不过,社会公益组织似乎总会遇到一道门槛:面对他们这些“墙外人”的劝说和引导,社区里的居民会买账么?他们的“招数”,能奏效吗?


全面排摸调研“对症下药”

“肯定不买账,我们的志愿者还曾经被当成推销员赶出来。”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项目总监郝利琼坦言,社会公益组织在促进垃圾分类上更像是“幕后英雄”,发挥协调社区内外各方资源的长处,而不是代替居委会、业委会做社区里的“老娘舅”。
垃圾桶,很难解决问题。社会公益组织要做的,是通过调查,掌握一个社区的特点,进而设计出一套社会动员机制,用社区内外的资源搭配出“配方”,让社区里的居民真正行动起来。
主要原因之一是“冷漠”。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表示,经济、观念都在发展、改变,许多人因此不断流动,生活方式无法稳定下来,成了行为不受组织约束的“单细胞生物”,而许多社区就是“单细胞社区”——人与人之间没有来往,各顾各的,在对待生活垃圾分类等带有公共属性的社区事务上,更是冷漠的,始终持“和我无关”的态度。因此,要促进生活垃圾分类,就必须在人与人之间,在生活垃圾和居民之间构建起情感关联,让居民认同生活垃圾分类是社区的事,也是自己的事。

促进分类要有“公共空间”

探访多个参与促进垃圾分类的社会公益组织后,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“公共空间”。许多社会公益组织一致认为,社区里形成一个公共空间,是促成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前提。
有些公共空间是用无形的群体压力来倒逼居民做到垃圾分类,有些公共空间则更加“高级”: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,激发他们内心的认同感,从而构建起强大的情感关联,主动自觉地去做垃圾分类。

增强社区居民“参与感”

不少专家抱有这样的观点:生活垃圾分类将是中国社区自治肌理形成的“敲门砖”。这并非言过其实,在社会公益组织的引导下,一些社区已经开始尝试用生活垃圾分类来“点燃”居民自治的热情。
“是慰问孤老,还是给车管会的志愿者采购棉背心,决定权在于对垃圾分类作出贡献的居民。”周美峰表示,虽然这些都是“小事”,但这样的形式可以增强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参与感,让他们觉得垃圾分类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,同时也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自治的一个切入点。她们将在试点成熟后,将“粉红币”推广到更多社区,推进垃圾分类和社区自治,一举两得。
绿化好了、环境美了!青岛43条市政道路完成整治

下一条:餐厨垃圾精细分类收运看李沧:日收运量达35吨
返回首页 | 电脑版 | 返回顶部
CopyRight © 青岛海硕环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