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海硕环保
位置:新闻资讯 > 文章正文

从垃圾桶的变迁看中国垃圾分类的发展

发表时间: 2019-07-26  来源: 海硕环保

还记得小时候公园里、动物园、植物园那些卡通可爱的垃圾桶吗?没有分类标志,所有的垃圾都被投进“小动物”的肚子里。有时候塞得满满的也没有环卫工人来清理。谁能想到,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已经提出了“垃圾分类”呢?
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垃圾分类是从德国、日本这些具有“工匠精神”的国家中发展起来的。尽管德国于1972年最早实施垃圾分类,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成绩斐然,但鲜为人知的是,最先提出“垃圾分类”概念的国家是中国。

早在1957年7月12日,《北京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了《垃圾要分类收集》一文,呼吁北京市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。这便是“垃圾分类”概念的问世。但那个时候老百姓参与的目的并非为了环保,通常是出于节约意识将生活垃圾分门别类送到废品站卖钱而已。

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。

1993年,北京率先制定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》,提出“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”。但那个时候街道上并没有分类垃圾桶出现,公共垃圾桶大都是水泥桶、木制桶、塑料桶等单桶式垃圾桶。直到九十年代中期,大街上才开始出现早期的两分类垃圾桶——将垃圾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。

中国最早的垃圾分类实践出现在 1996年12月15日。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,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。最初的分类垃圾桶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使用的。而且,那些分类桶是居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,分类后的垃圾由居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。

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物资匮乏的日子渐行渐远,将垃圾分类回收卖钱这件事儿老百姓做的也越来越少了。当“垃圾围城”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时候,垃圾分类才被重新提上日程。

超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历程可追溯到 2000年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、厦门、桂林等8个城市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。各个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予以配合。两分类垃圾桶也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单桶式垃圾桶,占领了城市街道以及各个角落。

2003年10月,国家正式出台了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》。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志,生活垃圾被重新划分为三类——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。相应的分类垃圾桶进入各个社区。

从形式上看,垃圾分类从那时候起已经迈开了脚步,但相应的运输设备与基础设施并不完善。尽管有些许成效,然而进展缓慢。由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没有形成,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并不理想。

眼下,中国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垃圾分类运动。只是这一次,不同以往。

7月1日,“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”《上海市生活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如今已经不再只是“多了几个垃圾桶”那么简单了。“强制执行”已正式上线。

除了上海,全国还有45个试点城市正在紧张备战垃圾分类。这项运动也已经从垃圾桶的革命转变为全社会垃圾分类观念的革命。

海硕环保 2005年成立至今,专业制桶14年,亲自见证并参与了这些年来中国垃圾桶的升级变迁和垃圾分类运动。2019年,海硕环保率先转变思路,围绕垃圾分类建立了综合性一体化服务体系——从垃圾分类设备的研发生产,到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推广,配合垃圾分类指导和监督,从源头切入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。

“知行合一,关键在行。”海硕环保将继续肩负环保企业的社会责任,脚踏实地,不忘初心,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!


上一条:海硕环保携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参展2019东亚海洋博览会
下一条:垃圾分类走进啤酒节分会场,海硕环保上周末如此精彩!
返回首页 | 电脑版 | 返回顶部
CopyRight © 青岛海硕环保